|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1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9 years, 7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3    研究方法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王馨怡  研究方法課程 17 焦點團體研究法

 

焦點團體研究法是與某團體根據某主題聚焦進行互動討論,具有快速蒐集資料的特性,所需樣本人數不多,卻能獲得深入的訊息,因此在研究人口日益增多的情形下,是值得研究者考慮使用的一種方法,當訊息不足時,焦點團體法可用來蒐集相關人員意見,協助研究者釐清研究方向;其次,研究者也可透過焦點團體法,修正問卷的用詞、結構內容,提高問卷的適切性;再者,調查資料蒐集回來經過分析後,如發現不一致或無法解釋時,可以焦點團體的討論,獲致可能的答案;若討論結果與研究發現不同時研究發現就需再斟酌。

優點:

1.能互動並獲得較真切的資料;2.資料易於瞭解,可不必再詮釋;3.能快速蒐集到相關資訊;4.可反覆探詢。

限制:

1.意見常離題,難控制;2.資料龐雜分析耗時;3.主持須具備精熟的詢問技巧;4.聚集團員討論,時間難配合;5.成員同質性太高,意見可能偏狹;6.代表性有限,資訊難以推論。

 


曾家安:〈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  

 

在高柏銓老師的〈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一文中,條理分明地介紹了焦點團體訪談法的發展背景、具體優點、支持者使用理由、適用時機、準備工作、合目標抽樣、訪談主持者、資料分析、報告呈現與實施步驟等項目,來解釋整個焦點團體訪談法該如何運用。

 

此外,高老師還在各個要項內容裡,列舉了許多的要點加以說明,例如焦點團體訪談法的準備工作有:「界定研究的目的、發展主持者指引、決定訪談的數量和選擇訪談的場所」等相關細節;焦點團體訪談的成功關鍵因素是:「需要符合研究目的、設計精良的訪談問題、選擇適切合一且能提供建設性意見的訪談對象,還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專業主持者。」;在歸結焦點團體訪談內容的重要概念時,必須掌握的基本途徑有:「發現關鍵的概念、考量到字詞意義、重視其情境脈絡與考察反應的一致性」;以及焦點團體訪談結果的報告應注意的事項有:「指出箇中要點,並深中肯綮;清晰有效的報告相當費時;要能提供真知灼見,啟迪讀者;研究結果一能嘉惠相關人士,尤其是參與焦點團體訪談者,而不是僅為一己之利;並且需要運用多樣化的報告策略」等。

 

 


 

 

鄒瓊美:17「研究理論」與焦點團體研究法

 

 

 

    本周所要學習的是「焦點團體研究」,研讀了Mary Jean Ronan Herzog老師所寫的文章「從公立學校教師到大學研究學者的長路迢迢」,像是閱讀短篇小說或自傳,內容精采自然不在話下,然而 Herzog老師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同時具有多重身份,當他以研究者的角度立場為當時美國校園「查禁」事件做了質性研究專案計畫,並且以「深入訪談」方式。簡單地說,Herzog老師以研究「查禁」為目的,選取某些符合特定條件的老師成員來進行訪談。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三位老師兼好友,Herzog營造出自在的團體互動的氣氛,使首訪者團體成員就研究者所欲討論「查禁」的議題,表達他們的經驗、看法或觀點,成功的完成計畫。

    所謂焦點團體訪談法是在被研究者的團體中投入一個議題去刺激被訪談者,所得到非制式的答案,不是立即反應的答案,必須要推論及歸納而得。但是與深入訪談比較,就技術方式而言是有些許的不同,以人數來區分「焦點訪談」約六到十人,但深入訪談一個就夠。

 

 


康本松「研究倫理」與焦點團體研究法

 

 

焦點團體的「彈性設計」原則

  動態的研究設計:在執行過程中,可以就資料蒐集的狀況,做隨時的彈性修正研究設計,例如團體的分類不恰當、團體數目不夠或太多、問卷設計不夠好,或研究已達飽和狀態,可以改變研究設計或問卷以得到其它的資料。

  階梯式的研究設計:在第一階段進行幾場討論之後,進行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檢視第一階段的研究設計是否有需要加以修改,然後進行第二階段的研究,如此可以得到更適當與豐富的資料(盛杏湲)。

 

 

 


允澤:研究方法教材閱讀心得17

 

焦點團體研究法常被運用在心理學、政府決策、商業決策領域內,可以幫助研究者深入的探索了解目標群體的態度、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或態度的原因。

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 interview)又稱焦點訪談、團體深度訪談,係指研究者對於所選定的個人及特定主題,進行非正式的討論,希望獲致各種不同的觀點。其特別適用於心理學之領域,其成員同常大約6-12人。


 

 

柯玨如:研究方法心得17

 

透過這禮拜的資料,讓我對焦點團體訪談法有粗淺的了解,而焦點訪談法與傳統的封閉式訪談不同,它避免了預先擬定好的問卷模式缺失,也讓參與者在自由開放與自然輕鬆的氣氛下討論,這樣能讓受訪者可以更敞開心胸地暢所欲言以獲得較真實的研究資料。

 

其中,高博銓的〈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指出,使用焦點團體訪談的目的通常為:()要獲得有趣主題的背景資料、()要產生可用比較量化的方法檢驗和進一步研究的研究假設、()刺激新想法和有創意的概念、()要調查新方案、服務或產品等問題潛在性的看法、()要了解產品、計畫、服務、機構或其他有興趣主題的印象、()要了解受訪者如何談論所關心的現象,然後協助設計可被用於量化研究的問卷、調查工具或其他研究工具、()解釋先前所獲得的量化結果,因此焦點團體訪談法其使用時機,必須兼顧研究目的和條件,並考量其適用性,而非只是為了跟隨而盲目地使用。

 

 


 

 

武氏緣

作業

題目越南北部阮朝時期華人之經濟情況1802-1884 

研究範圍與限制  

 

對於一個論文來講,具體的確定研究範圍非常重要。本研究以越南十九世紀上半(法國統治越南之前的阮朝時期)為研究時間(1802-1884)的華人問題。但論文不準備探討越南抗法戰爭的過程,去瞭解分析華人當時的情況,重點在經濟,社會兩方面。但一個歷史問題有後果,拿一個政治的時間切片來研究個非原住族群並不適宜,所以時間也只是相對性。研究空間集中于華人在越南東北部沿海地區,當時主要的包括廣安省(現在的大部份海防與一部份海省)與廣寧兩省。因為這樣的確定研究空間所研究內容主要提及到畫上的貿易活動(官方貿易與走私活動),開礦與海盜土匪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分析中會盡力敘述華人參政,農業,漁業情形。

由於本研究是歷史研究,但華人是越南族群中的少數民族之一族群史料記載有所殘缺與不足也是可預見的筆者將多方收集各不同語言如文獻資料中國大陸的很多官方史料,遊記,家譜族譜及西方人的一些記載,望可以儘量解讀。

 


 

陳思妤:焦點團體與深入訪談

 

訪談法一直是做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這一篇主要較紹的事其中的焦點團體與深入訪談,兩者從技術層面來說有很多的不同。我一直認為是不相衝突並且不相關的方法,讀過這篇才恍然大悟是不一樣的東西。一開始作者就直接說明「焦點訪談」是由研究者主動注入刺激,把受訪者潛在的反應拉出來;而「深入訪談」是研究者要進去,去找問題,是要看受訪者有什麼問題意識,關心什麼。

焦點訪談法的最大優點是此方法在短時間內能針對焦點問題提供了觀察大量語言互動的機會,目的是要受訪者接受刺激,而且焦點訪談不是一對一的訪談,受訪者不只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研究者設計若干問題,請受訪者以此問題為焦點發表個人意見,經常由諮商公司、廣告公司在售貨或推動公共關係的計畫中採用,拿廣告公司做例子,所謂的焦點指的就是商品或廣告,或廣告中的一個台詞、一個影像之類的符號。研究者應具備篩選資料的能力,才能蒐集受訪者個人的反應與情緒。深入訪談與焦點訪談最大的不同就是受訪者就是一個人,而研究者須在不知不覺當中把受訪者的潛在反應拉出來,逼著受試者想問題,要去找問題。除了去看受訪者的問題意識外,還要去研究問題一是怎麼在生活始終法展出來。另外,深入訪談最容易受到質疑的就是受訪者對研究者不信任,而影響回答。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