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16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9 years, 7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3    研究方法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鄒瓊美:16「研究建議」與行動研究

 

本周探討行動研究

一、認識行動研究:行動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是一種適合於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法。

二、適用範圍:主要是適用於教育實際問題。性行動研究的特點是可以發揮多個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力量。

三、行動研究特點:行動研究可提高行動品質、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由幾個人或幾個部門合作,從各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與實際行動、多方合作、全面解決等特點。

四、報告撰寫:撰寫行動研究報告是將所研究成果寫出來,要有容易記的題目、摘要須創新、緒論的脈絡條理清楚、焦點領域的陳述完整、研究問題、文獻探討、資料的蒐集、論題、行動計畫與參考書目等。

五、投稿至期刊:發表前潤飾文本盡可能滴水不漏的檢查,研究者疑問,該遵守哪些「習慣」?依照美國心理協會出版手冊第五版所列出的大綱,它是廣被接受遵循的格式。

 


王馨怡  研究方法課程16 認識行動研究

 

行動理論由學者Parsons提出,認為行動具有4項特徵: 1.是個達目的之行為舉動;2.行動必須發生在情境中;3.涉及行動者個人動機與能力;4.行動並非單獨產生的,是整個社會的一環。

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的工作情境,以解決實務問題為導向,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參與,以及問題解決的立即性。在研究的歷程中不斷的檢討修改與創造,過程重視協同合作結果除了實務工作情境可獲得改善外,亦可提昇研究人員的專業知能。但也可能結論只能運用在與研究者有關的情境,不適合當理論上的一般推論。以下是行動研究的優缺點做初步比較:

 

優點

缺點

1.能廣泛運用至教育各領域:

如學校行政、課程發展、教學方法、學習策略、態度價值、社區關係等。

1.研究設計較不嚴謹:

研究的取樣,資料處理較為簡易,變項的控制鬆散,研究的效度低,結果難推廣應用。

2.解決問題:

能幫助實務工作者確定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2.人員分工合作協調不易:

教師和學者專家的時間、工作分配不易,無法得到確實的資料,因而影響到研究的品質。

3.促進教師從事教學革新的能力:

藉由不斷的監督、反省、發現、修正、行動,發現教學上的潛在問題。

3.角色調和易產生困擾,不易兼顧研究與教育工作的角色。

4.提供教育合作研究的空間:

增進同事間良好關係;行動研究強調伙伴關係,採合作方式進行。

4.研究者的自我應驗預言:

很難有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機會,可能形成研究的自行應驗效果,對問題的解釋並無太大的幫助。

 


 

曾家安:〈深度訪談:意義、實踐、問題〉

 

在耿曙老師〈深度訪談:意義、實踐、問題〉的講稿之中,他首先解釋了屬於「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這項研究行為的特徵是:「訪問者」與「受訪者」雙方透過面對面互動的交談事件過程﹐共同安排進行有主題、有意識、有意義的「經歷」、「選取」、與「感染」之建構,並再經由這樣的歷程重新建構意見與情緒。換言之,「訪問者」與「受訪者」之間是雙方均默認接受的不對等關係,因為主要是前者向後者汲取特定主題的訊息,利用兩方持續進行的「解釋性互動」,以便於前者達到瞭解後者的想法與感觸等。

其次,耿曙老師也提供了進行「深度訪談」時的一些基本原則,有如:「融入受訪者的生命歷程(深刻、再現經驗)」、「開放﹑分享作為互動歷程」、「以互動歷程為文本」、「深度描寫與意義的揭示(意義層次的掌握與描繪)」、「解釋與意義的建構(結合斷片和統攝於本質意義下)」,以及將「生命歷程與地方社會作為理解意義的脈絡(詮釋的循環)」。

再者,在「深度訪談」歷程的實施與技巧方面,耿曙老師認為必須注意的事項包含:「應事先規劃:訪談提綱、選定對象、歷程設計和記錄方式」、「建立受、訪雙方之間的相互信任與訊息交流關係」,以及「訪談過程需要掌握功能性表達、鼓勵回應、與傾聽且追問的社會技巧」。

 

 


柯玨如:研究方法心得16 

 

         在耿曙老師的〈深度訪談:意義、實踐、問題〉中說到深度訪談乃是非量化研究方法裡面被應用最廣泛的方式,而訪談為一種面對面的言語溝通之外,它是有一定的目的,並且企圖了解另一方的感觸和想法,「深度」訪談即為一種「質」的研究,強調訪問者與受訪者雙方進行的過程,跟屬於「量化研究」的「調查訪問」有所不同,因此,深度訪問不是由訪問者去挖掘受訪者原有的經驗與想法,而是透過雙方的互動,共同去經歷這段過程,並重新建構意見與情緒,融入受訪者的生命歷程,以開放、分享作為彼此間的互動方式。耿曙老師的文章中還提到了實際應用深度訪談時的技巧,包含訪談提綱、選定對象、歷程規劃、記錄方式,以及「受」、「訪」關係中的基本關係、關係協商、發展關係等,及訪談過程中運用到的社會技巧:鼓勵表達、追問逼問、細究傾聽,只是老師雖然給予了很多技巧和方法,但理論的東西我想還是需要實際練習、運用才有辦法吸收。


 

康本松 : 「研究建議」與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法的意義:  
行動研究法是研究教育上實際問題並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其可以一面研究一面改進,並可以隨時修正,所以又稱為「實施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多用於學校內實際問題的研究,諸如行政管理,課程改進,教學方法改進,訓導工作改進等。所以行動研究法是以實際工作人員研究為主,專家僅立於協助或指導立場與實際工作者共同研究,以求改進,是故行動研究法又稱「合作研究法」或「合作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其目的隨時發生的問題加以研究改善,以便實務工作更臻於完善,所以行動研究法不僅是科學的,實證的,同時也是目的的,實效的,其將計劃,執行,考核三者融為一體,隨時研究隨時改正,其不但可研究教育上的諸多問題,同時亦可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上。

 


 

 

允澤:研究方法教材閱讀心得16

行動研究由身在其中的那些人負責執行研究,並對介入的效果進行嚴格審慎的檢視,促成某種特殊情境的改變。這種由研究者共同參與,力求工作情境中當前問題狀況之解決、評價並改變決定和行動過程的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就是由實務工究者,針對工作場所的特定問題進行相關研究,並與學者專家進行合作,採取有計畫的行動來解決實際上所面臨的問題。

 

 


 

武氏緣

研究目的作業

題目:越南北部阮朝時期華人之經濟情況1802-1884 

越南文化來自於多元文化的融合。在越南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漢文化)是組成越南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華人是將中華文化融入越南當地的重要橋樑。即使越南華人數量不多,但在越南經濟文化兩方面影響甚多,因為他們來自個具有繁盛文化,有連結性較強的共同體,具有值得羡慕的宗親關係網絡之大國。本人身為越南人,想瞭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而想要瞭解越南傳統文化先決的條件是要瞭解這一中華因素。

根據使用歷史文獻,當地資料分析法,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為描繪華僑華人在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情況。依照該目的,筆者希望可以刻畫十九世紀上半葉的越南北方華人,尤其東北沿海地區的華人移民史與經濟社會活動。阮朝對華僑的移民動態,貿易活動的問題;越南人和華僑的聯姻問題;海盜問題如何影響商人心理與東北地區的貿易活動。第二,分析和評估華僑在東北地區的經濟地位。論文注意到正反兩面的分析評估。在經濟方面華僑有許多貢獻,如開發海洋資源,採礦,促進產業交流,林業和漁業產品。目前所找到的資料顯示,其實當時東北地區的華人在經濟方面主要貢獻於開礦與轉運活動,所以,論文會集中分析這兩處重點。另一個方面,華僑也是在這一地區的邊境毒品走私活動中的關鍵因素,也是本論文的分析重點。

研究的最終目希望能夠透過文獻分析法和田野調查過程中獲得之資料再現出越南十九世紀上半葉的華人移民史,當時經濟社會狀況,與華人在東北沿海地區港口與港市的發展之貢獻。

 

 


 

 

陳思妤:因果比較研究法

因果比較研究又稱為事後回溯,是指在研究問題發生之後,探討造成此問題的原因,較貼近我將來要進行的研究模式。我現在有興趣的議題都是由一個已發生的社會現象再深入探究其成因,這就呼應了因果比較研究法的要旨:發現問題,藉以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不僅可以防止問題再次發生,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結果來提升教育品質改善問題。但由與此研究法研究者無法操縱自變項,因此使用時也要注意是否適當。文中提到在探討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或變相對一變項的影響時,皆可採用因果比較研究法。如研究兒童的智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智力為無法操縱的自變項,在討論其影響關係時即可使用。而最容易的做法是有研成的研究資料可供分析時,可以直接利用他們來進行分析。文忠也詳細介紹使用因果比較研究的步驟:

()陳述研究問題: 研究者由文獻或日常生活中觀察的事件,明確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如:逃學學生具有何種人格特質?

()提出研究假設:在陳述研究問題之後,可進一步提出假設。如:逃學學生人格特質與依班學生有顯著差異。

()選取研究樣本:針對研究目的取樣,以合適的取樣法抽取若干受試者作為研究樣本,再抽取和樣本同質性的受試者做比較樣本。兩組間可採用配對法或極端組法。

()使用研究工具:常使用的工具包括:標準化測驗、問卷、量表、訪談、觀察等。不論何種,都需要有高的信度和效度。

()資料分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