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3    研究方法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離散客家社群的形成與互動模式之探討

 

以facebook 客家社群 『客家天』為例-徐智俊

 

    客家人離散在全球各地,在過去聯繫管道只靠兩年或三年一次『世界懇親大會』之類組織,隨著數位網路科技的普及,各地客家人上網『現身』。從電子布告欄(BBS)的Hakka版、客家風情網(hakkaonline.com)到 web2.0時代,各式社群網站的出現,其中臉書(Facebook)更因為全球使用人數最多,自由自在成立社團的特性。也讓離散的族群找到了發聲交流的管道。

 

    客家天(Hakka Verse)就是這樣背景下成立的客家社團,2010成立,主要是在日本工作的印尼客家人,因為印尼華文教育不普及,當地華人不熟悉華語『唐人字』,所以在臉書上溝通主要是靠印尼式拼音,對於 印尼華人來說(包含第二代、第三代)被禁用漢字三十年,獨特的歷史,讓雅加達唐人街成為沒有漢字的唐人街。能夠保留語言無文字,真了不起。用客語拼音討論過程中,除了情感交流,也留下了豐富的語料。藉由這些資料,本篇報告想要進一步瞭解『客家天』這個社團,以及臉書對客家社群的影響。

 

     

 

文獻分析:

 

 

 

漢語是不是非靠漢字來傳播不可?

 

語言真正的核心是什麼?

 

華人聚集,對於傳承華語的影響?。

 

重新對於語言與文字的理解?

 

不靠漢字形成的客家社群、與其條件為何?

 

一.傳統的客家社群

 

二.網路的客家社群

 

三.臉書的客家社群

 

四.客家天社團的特色

 

五.結論

 

 


 

曾家安:口述歷史

肯.霍爾斯(Ken Howarth)在《口述歷史》的〈第6章記錄口述史:計畫篇〉中,提及了各式各樣的錄音設備、訪談場所、基礎研究內容、如何接近與篩選受訪者、訪談方式和其他一些關於訪談的細節和技巧;而在〈第7章記錄口述史:訪問篇〉中,則是更深入地從如何編纂與提出有方向和目的性的問題開始談論起,接著探討有組織的提問單之實際應用時的優缺點(「最主要的問題總是包含所謂的6W1H,即為什麼Why、哪個或哪些Which、何時When、誰Who、何地Where、何事What與如何How),以及記錄訪談過程和內容的方式,並且討論錄影與剪輯在口述歷史記錄中所扮演的角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肯.霍爾斯在敘述的過程中,使用了不少他多年親身採訪經驗所遇到的真實案例,此外,他還分享許多訪談時應該注意的一些細節要項,像是運用暖身話題來與受訪者建立初步關係;盡量配合受訪者平日的習慣以使其感到自在;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應配合文化差異而有所調整;建立時間表、搜尋老照片或是相關圖片文件供給受訪者作為訪談內容的參考;以及訪問者的眼神、語調和肢體語言都會影響到受訪者的感受等等,這些都將有助於我們在進行口述歷史訪問時能夠更加地順利,或許下次再做訪談時,大家都可以嘗試參考看看唷!

 

 


 

王馨怡  研究方法課程 14撰寫擷取使用者經驗之方法初探

 

我們生活中與周遭的人事物,透過互動後會產生許多經驗。學者Margolin 將經驗分為:「視為知識的經驗」指已內化為個人知識的經驗。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溝通傳達者提供的部分,另一個是接收者所接收的部分。當兩者產生交集時真正的溝通才算發生。

 

田野調查法、民族誌法等這些社會科學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在歐美已成為設計過程中瞭解使用者重要的研究方法,透過這樣的親身參與、觀察與詮釋可獲得第一手使用者行為、活動以及生活脈絡等質性資料,並作為設計發展的重要依據。

 

經上述可知,研究者往往透過聽人們怎麼說、詮釋人們的表達以及想法、觀察人們從事的事情、觀察人們使用的東西、發掘人們所知道的事情來擷取使用者的經驗。而這類的經驗常常是以某種形式的「故事」存在於長期記憶,並且與知識的結構有共通之處,所以我們可以將這種經驗的結構性特質視為一種知識型態存在使用者的腦中。因此,「說故事」在許多試圖瞭解使用者經驗研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是許多研究廣泛運用的方法。

 

 


 

 

鄒瓊美: 14研究分析與比較研究

  

本周探討研究分析與比較研,當收集許多研究後的成果是一些雜亂無章的資料,我們說「歸納、比較、分析」如本次研討的順序

歸納:史學家治史,第一種使用的方法,應該是歸納方法,不自此開始,其他的方法,將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分析:分析方法是科學方法中最富關鍵性的一種方法,科學家無時無刻不作分析,代表真理的定律,往往是精密分析的結果。只比較而不分析,所做得比較,意義無法顯露。必比較於前,而分析於後,比較方法才能發揮作用。

研讀田野的技藝一書第十章「經驗、情感與人類學的詮釋:我與花蓮Truku人」邱韻芬老師所寫文章,本篇敘事邱老師田野調查的一環,為人類學者研究原住民「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如何區分,因政府為某些部落正名歸類為何族群,但其部落族人並不重視也不清楚本身是何族群,一昧遵從祖先流傳的語言及說法自我認定,而原住民的菁英學者以「歸納、比較、分析」來認定應該區分的族別為何。

 

 


 

柯玨如:《史學方法論》心得

 

杜繼運的《史學方法論》中,詳細地將史料分門別類,並說到史料為歷史學家根據歷史書寫而成的,而在史料擴大範圍後,史料就包含了口頭傳說、非口述而寫成的文字記載、實物。將史料在其細分,則可分為「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其中直接史料包含「當事人直接的記載與遺物」(日記、書信等)、「當事人事後的追記」(回憶錄、遊記、行程錄等)和「同時人的記載」,其中與當事人的史料相比,同時人的史料,則較具客觀性,而與直接史料相對的則為「間接史料」,非直接、非原形或轉手過的都歸納為間接史料,並在〈分析方法〉中指出,科學家在進行觀察、實驗、歸納、比較、綜合的過程中,都在做分析的事情,將分散的史料,歸納並賦予意義是需要分析的,而兩種看似無關的資料,透過歸納、分析找出其關聯性,顯得「分析」這步驟為重要一環。

 

 


 

陳思妤: W14 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

 

這篇文章原為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該期刊英文發表之專題文章,原作者們希望能譯成中文以增進本文在華文地理學界的流傳,及促進亞洲地理學界的交流、反省與刺激,作者們的想法詳見本文結論。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為中文譯文。首先,在摘要的部分即清楚點出過去二十年來關於何為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的討論。兩大主題分別是:(1) 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政治;(2) 建構認同。這與我們所上多數同學針對東南亞研究息息相關。前者強調不同的政治,包括:國家發展的政治、文化場所的政治、都市變遷的政治以及全球-地方的政治。後者強調女性、流動與差異的議題。雖然我不是做東南亞地區的研究,對該地區的了解也從進入本所開始,但是我發現這篇文章即使名稱設定為東南亞,但它主要傳達的概念,卻是一樣適用在不同的區域研究領域。

藉由前述的主題:(1) 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政治;(2) 建構認同。引導出做該類研究應該具備的思考模式及方向,雖然套用東南亞地區國家做範例,但各區域間仍有自己個別的差異性,我認為,與其說這篇報告是一篇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報告,還不如說這是區域研究的一個研究方法工具文。

 


 

陳妙麗:史料析論

 

 

近年來,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歷史教育改革時頗受重視的一環。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綜合各種學問,因此當我們在研究歷史時,除了遵守處理史料的基本原則之外,可以運用的方法也有很多種。為了瞭解自我,我們開始對歷史感到好奇;為了認識歷史,史學方法遂因此而誕生 在做歷史研究時,依照研究課題的需要,可使用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來輔助歷史研究。這樣,不但可以還原歷史的真實面,也可使歷史研究更為多采多姿。

「不管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終究曾有一個時刻它並不是歷史。……歷史學家依據經驗來寫他們的描述,但是頭一件事還是這些事物發生了,而對我們而言,第一步就是這些事在我們的想像中重新發生。在我們去詮釋之前,我們乃是先去經歷;在我們判斷之前,我們先去感受。」

 

 


康本松 : 14 ( 研究分析 )與比較研究

 

 

 

一般研究分析的問題可分為三類: 
1.
現況不明的問題稱為「描述性問題」; 
2.
關聯不清的稱為「關聯性問題」; 
3.
因果不解的問題稱為「因果性問題」。 
例如:目前小朋友的早餐,究竟有沒有吃早餐?早餐吃些什麼?這樣的問題就是「描述性問題」;如果我們想進一步知道小朋友早餐習慣和家長職業的關係,那就是「關聯性問題」;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探討小學生早餐習慣對學習成就的影響,那就是「因果性問題」。

研究的方法有3種不同途徑: 
1.社會調查: 
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蒐集有關社會現象的資料,通常可以累積豐富的資料: 
調查方式可分為:郵寄問卷、面對面訪問與電話訪問三種。

2.實驗研究:包括三項要件: 
(1)
控制:一般控制自變項或研究情境,以消除影響研究結果的外在因素。 
(2)
隨機化:將研究樣本隨機分派到控制組或實驗組的方法,實驗研究設計通常以一個控制組,以作為比較的基礎第。 
(3)
干擾變項的處置:當我們探求實驗處理與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時,容易受到許多干擾變項的影響,必須設法透過隨機化或統計方法加以排除。

 


 

 

允澤:研究方法教材閱讀心得14

 

閱讀<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後,這篇文章使得開始認真考慮提升我未來的文獻收集向度的廣度與深度,不能局限在某些類別的文獻而是須全面性收集可能關係的文獻,研究者更能去反思自身的問題。例如:不要被過去研究的項目綁死未來的研究走向。

 

 

武氏緣 研究方法作業

 

 

 

收集和文獻分析:筆者集中使用原史的史料是漢喃文獻。 此外地方資料,特別是各類遺文要有效果地收集,分析和使用。 

第一類資料:包括史庫的文本如: 大南實錄,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正編,大南一統志,欽定大南會典事例, 國朝正編撮要, 明命政要,大越史記全書, 阮朝周本, 是一種官方的文件,記錄的編年史的形式和内容是非常具體的. 大南實錄記載很多關聯華僑在越南的活動,阮朝政府對東北地區的華僑的政策。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正編 記載雙方邊境的土匪,還賊的情形, 雙方在對付他們的計策的問題的合作。

另外的各類史料如: 筆者在越南國家圖書館,漢喃研究院,歷史研究院進行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找到的國史遺編,歷朝雜技,海洋地誌,廣安地誌。 這些資料提供筆者基本知識,補充筆者的推論。

 

中國史料:明史,清史,清實錄,大清一統志。中國的地方史料如在廣西,海南,廣東,福建,那些區域是移民到越南最多人口的地方。 這種資料一部分在越南已找到,一部分在臺灣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故宮博物院。特別是清朝,阮朝的各類揍表、詔旨,以客觀的評價清朝與阮朝對待移民的華僑。 通過各類關鍵的地方誌或家譜現存在東北地區,便可以清楚得知當時華僑的活動。

筆者與國内國外學者通過考察,實地與挖掘的考古資料和地方資料是寶貴資料。 這些重要的文件讓我們接近研究對象,但這種資料的特點非常分散,不容易集合,難以確認年代是需要專門同事的幫助。對于次級資料:研究資料,已出版的工程,國内國外學者已公佈的論文。可以說到一些研究關鍵這個問題的學者:Nguyễn Văn Kim, Châu Thị Hải, Tưởng Quốc Học, Li Tana, Yoshiharu Tsuboi, Dương Văn Huy 但研究這個地區的華僑的工程還較少,沒有具體的對當地的華僑深度研究。

田野:筆者已進行田野在一些地方:圖山(海防),懞街,万寧(廣寧)。目的是找一些類型的資料:家譜,族譜,碑文,雕刻板, 當時的貨品,日用,錢幣,絲綢等。考察地方的過程中作者已與人證,華僑的後代面談。

第二,在華僑移民的故鄉(福建,廣東,廣西)進行實考察,尋找記載歷史中華僑移民活動的資料,目的是了解當時華僑移民到東北地區的背景。同時在中國的廣東,福建,廣西,海南和臺灣的一些華人宗教中心,從而可以正確地相比越中兩國的華僑信仰。在臺灣國家圖書館可以找到一些關鍵資料如:華僑歷史,東南亞的客家人,和臺灣學者的很多研究項目,補充研究這地區華僑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