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3 研究方法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鄒瓊美:究過程與參與觀察法
閱讀梅慧玉老師所編『島嶼東南亞田野記事專題編語』文章,本篇專題為梅老師與蔡宴霖老師及梁志輝老師等人類學者以田野研究方式所撰寫之聯合記事另外也有三位考古學者各自闡述田野研究過程。
我們了解「參與觀察法」是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雖然它是人類學的特殊研究法但舉凡社會學、教育學、醫學等皆有使用此研究法。參與觀察應是一種實地觀察,或是直接觀察,研究者應融入被研究者的團體以自然情境下的觀點紀錄,當我們在做研究觀察時不可能事事參與所以社會學者Eral Babbie(1989) 建議用田野研究來取代。所謂田野調查是採用觀察和訪談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
本周研讀的記事三位老師皆以長時間的方式居住在當地既是觀察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兩種角色,在此情境下可獲得較真實資料。
學習前人研究精神態度方法,展望未來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夠有機會參與田野研究,以客觀的立場蒐集第一手且正確的資訊,為學界貢獻棉薄之力。
陳思妤: 教育民族誌的介紹
對於做社會研究的我們,教育民族誌這一詞是我第一次聽到也第一次認真了解他的意涵。原來,民族誌研究室社會研究中很普遍的一項途徑。仔細閱讀後發現,作者提到的,民族誌研究的特徵:公然或秘密的參與人的自然生活,且延續一段時間,收集任何可利用的資料,目的在掌握研究場境中當地人的觀點,瞭解當地人對自身所處生活世界的看法,這和我們要做的研究方向息息相關,因為我們多數研究就是針對一個特定群體做一些現象分析。這一篇文章我認為較重要的為第肆章民族誌的研究設計與過程,其他的作者在理論方面多有敘述。其中,文裡很明確的引領我們如何做研究設計: (1)初步界定問題方向 (2)蒐集並閱讀資料 (3)進入研究現場 (4)資料收集 (5)分析資料 (6)解釋與詮釋 (7)討論及初步報告 (8)形成新問題 (9)重新進入現場 (10)再次循環 (11)退出現場 (12)資料分析及詮釋 (13)撰寫研究報告。
我仔細的去反思我的研究題目以及這個研究設計的流程,對於初步界定問題方向以及進入研究現場這兩項順序有疑義,若不先進入研究現場,如何先發現問題呢?希望老師能在課堂上,為我多做說明。
曾家安:讀〈東南亞田野記事專題研究〉
在〈東南亞田野記事專題研究〉中,梅慧玉老師、梁志輝老師、蔡晏霖老師、趙金勇老師、洪曉純老師和鍾亦興老師,均各自不吝分享他們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東帝汶等東南亞地區進行人類學或考古學田野參與觀察研究的心得,這令身為讀者的我,不僅對他們深入陌生的鄉村叢林間做研究的勇氣感到景仰(尤其其中不乏女性研究者),亦藉由他們的經驗瞭解到準備田野研究的行政申請程序之繁瑣,更從他們的視點觀覽到其所走訪的每一個角落。
「參與觀察法所標榜的,是以融入被研究者生活的方式,取得第一手資料,作為研究的主軸,深信用親身經歷獲得研究深度與廣度的價值」,並且透過參與觀察來學習對於研究對象具有感同身受同理心的理解。不過,「人類學家在為趨近內部觀點而學作一位局內人的同時,又如何不喪失局外人觀點的超然與中立?」梅慧玉老師不諱言地指出研究者之專業角色的定位、拿捏與田野倫理等這些問題,皆是沒有標準版本的思辨過程,而「重點是在通過與實踐」。整篇專題研究就個人讀來,仿若有志於從事田野參與觀察的研究老師們,都是抱持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研究精神,他們十足驚人的果敢、耐心與毅力,實在是讓我好生欽佩呀!
康本松: 教育民族誌的介紹
對於做社會研究的我們,教育民族誌這一詞是我第一次聽到也第一次認真了解他的意涵。原來,民族誌研究室社會研究中很普遍的一項途徑。仔細閱讀後發現,作者提到的,民族誌研究的特徵:公然或秘密的參與人的自然生活,且延續一段時間,收集任何可利用的資料,目的在掌握研究場境中當地人的觀點,瞭解當地人對自身所處生活世界的看法,這和我們要做的研究方向息息相關,因為我們多數研究就是針對一個特定群體做一些現象分析。這一篇文章我認為較重要的為第肆章民族誌的研究設計與過程,其他的作者在理論方面多有敘述。
其中,文裡很明確的引領我們如何做研究設計:
一 初步界定問題方向。
二 蒐集並閱讀資料。
三 進入研究現場。
四 資料收集。
五 分析資料。
六 解釋與詮釋。
七 討論及初步報告。
八 撰寫研究報告。
王馨怡 研究方法課程 13 記錄口述史:訪問篇
Ken Howarth的《口述歷史》一書中的〈記錄口述史:訪問篇〉這章節提及說,口數歷史問問題的技巧與重點。首先,對口述史學家而言,必須了解不同的文化,並察覺他人思維的差異,是他們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其次,就是問問題的技巧。必須擬定問題的提問單,避免訪問過程中一問一答,而忽略了研究的目的。而口述歷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提問題;第二是尋求解答。因為這樣子的特性,可以讓非主流的社會團體藉由口述史的方法發聲,提供更客觀且不同面向的歷史觀點。但在進行口述歷史的研究時,必須先釐清要提什麼樣的問題以及訪談的目的與方向,才能進行口述歷史的研究。藉由提問單來有效輔助記憶內容、與不同受訪者做比較、拿捏問題的難易度須由簡至深,之後訪問過程中,研究者必須適當的主導,不可過與不及的訪問,盡量讓受訪者有充分表達自身想法的機會,此外也要注意受訪訪者的肢體語言,因為口述歷史當中的重點,就藏在受訪者他們的肢體語言內,可從中得知他們的言外之意和無法言喩的經驗。而訪談過程中不要太過正式,要有「暖場」的動作,讓對話氣氛像友善的聊天,受訪者處於輕鬆樂意分享的狀態,洽當的眼神接觸也是讓口述史的訪談,進行順利的重點之一,最後則必須注意訪談的時間,最佳的訪問時間為45分鐘到一小時內,將時間控制好後,再提出欲索取的文獻,像照片或資料等等,若數量太多可以在安排下次的訪談時間,不可有一次就想完成口述歷史的念頭!
柯玨如:研究方法心得13
肯‧霍爾斯的〈紀錄口述史:訪問篇〉中作者認為口述史重在提問題與尋求解答的過程,如果少了這些過程,不論訪問目的為何,其紀錄都將失去價值,在提問單中,使用有組織的問題單,可以讓受訪者有邏輯可循,適用於兒童、不以當地語言為母語者或是老年人使用,而在編輯上,則可使用「邏輯蜘蛛」的方式,先提出大架構,在其就每一主題細劃分其他小主題,這樣的優點不僅可以有效記憶,也可作為循序漸進提出較困難的問題,也可比較不同受訪者的研究,但缺點則是必須由訪問者主導談話過程,受訪者如果沒有遵循訪問者的模式,就沒有充分表達的機會,也可能錯失受訪者不經意透露的訊息,而這樣的訪問方式過於正式,氣氛較為嚴肅。而問題總是脫離不了6W1H(why、which、when、who、where、what、how),但在提開放性問題時,要避免直接引出「對」或「錯」的提問,其中比較讓我驚訝的是,有些受訪者會故意在問題中摻雜錯誤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多是訪問者已經知道的,藉由如此看看受訪者是否會提出糾正,或許這是在考驗訪問者是否專心或是注意在訪問上?
徐智俊
上次上課談到民族誌 後來我問老師「酒店男公關研究報告」是民族誌嗎?後來我找到了原文-
徐智俊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20744&tid=2221361
民族的定義其實也是可以一個特殊的社群,這位記錄者是深入其境,去探討,真得需要勇氣。從這篇我也學習到如何去描述民族氣質和特色。
允澤:研究方法教材閱讀心得13
民族誌內容:相關訪問內容、檔案記錄之檢索,從這些內容來看,可以找到特定群體與組織之間的關聯性,並為大眾來撰寫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而民族誌學者則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思想和行為中較可預測的型態上。而此類研究是需要很長時間進行的。
武氏緣
文獻探討作業 (3)
題目:
越南東北部阮朝時期華人之經濟情況(1802-1884)
各國研究越南華人成果
東南亞各國的華人數量為世界五大洲中最多。所以東南亞華人研究愈來愈被重視。 Asian Study 組織已收集了關於東南亞華人的200多個研究著作與項目。其中有兩個研究項目最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紀出版 Victor Purcell 的The Chinese in the Southeast Asia 與最近Singapore 出版Lynn Pan 主編的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Overseas 。在這兩項研究之中,東南亞華人多方面已經從史料與統計數字考究較為詳細。雖然東南亞華人研究已算是熱門的議題,但由客觀條件或研究者個人研究目的所以有時候有些缺乏客觀性的評述。
1941年阮紹簍的會安明鄉研究轉考與1952年Gaspardon 關於河先地與莫久(Un Chinois de mers du sud le fondateur de Ha-Tiên)在Journal AsiatiqueEmile發表的論文,這些轉考讓世界學者對越南華人基本上有認識。1954后,越南南方有些研究越南華人轉考,其中Father Raymond J. De Jaegher 的The First Five years中的The Chinese in Vietnam(1959年)敘述了越南南方華人當時情況,但因跟政治有關 而研究價值甚低。之後,一系列博士論文發表也提及到越南華人問題,例如:Tsai Maw Kuey(一個留法的堤岸華裔)博士論文;Chen Ching Ho 的諸多論文提及到越南南方一些華人凝聚點:會安,河鮮,順化的明鄉人移民過程與當時的生活環境。
在各國研究華人中心,尤其是中國大陸,在研究東南亞華人相關下,研究越南華人出版品數量不多。外國學者對越南華人問題,尤其是十八世紀下半葉至十九世紀上半葉的階段的越南華人基本上還在研究越南華人在一些方面,而且主要集中在南方華人。近年來,中國,香港,台灣學者已經注意到越南華人研究,例如:台灣學者鄭瑞明出版一些研究項目為:〈十九世紀越南南圻的華僑及其事業〉,《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7期,頁253-282 (1979年);〈越南華僑潘清簡研究〉,《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2期,頁115-140 (1984年);〈試論越南華僑在「新舊阮之爭」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國與越南關係學術研討會》,頁1-27,中研院近史所 (2000年);《清代越南的華僑》,頁1-126,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又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1 (1976); 尤其是鄭老師的博士論文題目為《清代越南的華僑》已引用中國和越南一系列的官方史料來分析,研究中國清代的越南華人概況。
另外歐美國家學者研究越南華人問題的主要研究越南法屬以後期間的華人。可說到梁爾琪的The Chinese in Vietnam: Astudy of Vietnamese-Chinese Relatinon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eriod 1862-1961;Alain G.Marsot 的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Vietnam under the French ; Nola Cooke 和Li Tana 的 Water Frontier: 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 1750-1880 (2004). 法國的阮文輝學者的《越南華人》(1993)和Tsai Maw Kuey 的博士論文題目為Les Chinois au Sub-Vietnam (Paris 1968) 等。
陳荊和也有一些關於越南華僑研究項目,如 Historical Notes on Hoi An (1974); O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Duong- thuong Hoi-an of Faifo (Hoi An) (1969), 是深度研究越南會安華人,對研究華人資料方面貢獻良多。日本學者 Fujiwara Ruchiro 的《越南歷朝對華人移民至政策》一書已特別探討,研究越南各朝代對華人移民的政策。Paul Boudet 的“阮朝征服南圻過程與華人移民之貢獻”等。
越南華人研究已獲致成果。越南華人多方面已經得到學術界的關注,但尚缺少北圻華人研究,尤其東北部沿海地區華人歷史還未被注目。所以筆者是從越南北方人的角度,填補越南華人研究中的缺口。也希望能瞭解自己國家中的重要族群。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