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1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0 years, 5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sinyi
on April 30, 2013 at 12:12:45 am
 

陳妙麗:文獻探討

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學生都知道,一篇論文或者研究報告裡總有一個被稱之為「文獻探討」的章節。

文獻探討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參考閱覽相關學科的資料及書目,了解它們各自的問題意識和處理方式,仔細檢視它們的邏輯、推論、佐證,加以整理歸納,看出彼此間的相關位置和對詰。這樣就逐漸了解在研究問題的範圍內有哪些相關的研究,有哪些研究結果,引用哪些理論,已經形成哪些結論;有哪些方面尚無定論,哪些還在測試可能的解釋,哪些援引的理論已經逐漸站立不住,從而避免自己盲目研究或重覆前人研究,同時也可以作為提示待答問題、建立研究假設、構思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結果、建立研究架構之參考依據。

文獻探討有五個步驟:(1)將問題作明確定義  (2)閱覽間接資料   (3)閱覽一般參考資料

(4)搜尋專有名詞。 (5)由直接資料找尋。

作為初步練習,分析別人的論文使用哪些文獻,有哪些趨勢,多引用哪些理論,哪些學者──這些都可以養成廣泛思考接觸面的習慣,也就可以活化原來狹隘的思路。

 

陳妙麗:期末報告題目:「台灣泰國跨文化研習」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簡稱臺灣文獻館)是中華民國政府維護與保存台灣相關史政文獻的專責機構,前身為臺灣省政府設置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精省後改為現名,成為國史館唯一的附屬機關。其專責辦理台灣全志之纂修,以及保存臺灣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省級機關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日文古籍、民俗文物等相關台灣史料。

這就是我要去國史館的原因。

 

 

曾家安:「研究——由資料到知識之路」

葉乃嘉老師在《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第一篇研究工作與個人知識管理〉中,於〈緒論:研究——由資料到知識之路〉裡,相當仔細地闡述研究者從一開始「蒐集資料」、「整理資訊」、「分析知識」,以及一直到「表達智慧」的步驟,並且分享了「資料的獲取、評估、整理、分析、表達、協作與保全」等個人知識管理應具備的能力項目。

其次,在〈第一章研究資料的取捨〉裡,除了論及獲取資料的途徑和技巧之外,尚還推薦了許多實用價值頗高的知識檢所網站和資料庫,以及詳盡地分析各個檢索方式與功能的特點所在。而在〈第二章研究資料的整理〉裡,葉老師提出建立研究架構的模式供研究者遵循,同時給予資料檔案命名、編碼、維護和搜尋的具體建議,也鼓勵善用分享軟體和免費軟體,以有助於研究者在數位化時代能做好知識管理的功夫。

 

曾家安:期末報告題目:「巴拿馬華人移民及其華語文教育之發展」

巴拿馬在國史館外交部檔案的分類當中,有許多關於華僑事務、團體和活動的資料,是這次本人前往國史館查找資料的重點。

 

鄒瓊美: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本周研讀游美惠老師所發表的文章,意指學術研究上所慣用的調查、訪談及田野工作外的另三種方式,分別為內容、文本、及論述分析等,作者認為研究者應多加採用。

據本篇文章註腳中提到國內多所新聞傳播研究所多數論文採用內容分析法比例頗高,個人也認為調查樣本需將其分解成數個單元再分析判別單元內所表現的事實作出統計描述而這分析的對象是應該要保存下來的可以是文字、非文字、影像記錄等形態,如報紙、書籍、錄音、音樂、演講、電影、圖片等方式。

    日後當我在做研究時也要適時的採用內容分析法並以客觀的立場有系統分析研究,盡可能將資料完整留存。

 

 

鄒瓊美:期末報告題目:「臺泰跨國婚姻過程異同之探討

本人認為國史館,在國史館外交部檔案的分類當中,在領務服務資料應該有關於每年有泰國人士(泰國籍配偶)嫁來台數字之統計,包過有幾位男士配偶、幾位女士配偶、從泰國哪家鄉來?(泰國之北部、中部、東北部、南部等)、年齡、學歷等資料,所以這次本人前往國史館查找這些資料的重點。

 

武氏緣: 期末報告題目:越南北部阮朝時期之華人(1802-1884

 

摘要 

研究問題之陳述

研究背景以及進行此研究之必須行

計劃內容的陳述

預期研究成果

預定進行步驟

文獻目錄

研究內容:

a.  越南北部阮朝時期的華人移民史

b.  華人在越南北部經濟貿易之活動

c.  華人在越南北部政治安寧之影響

 

王馨怡  研究方法課程 11文獻探討

 

一份嚴謹的學術研究報告裡頭,免不了會提到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 也就是前人的研究。這是剛開始做研究時第一個有挑戰性的地方。一般來說,美國學術界對於學術報告的架構要怎麼寫,有許多種格式,如Modern Languages Association (MLA)格式,和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格式。

 

文獻探討有解答以下疑惑的功能。

1. 經由對過去別人的研究結果,客觀的剖析欲研究主題的研究現況;2. 瞭解究竟關於這個主題前人已做了哪些部分?還有哪些部分是還沒做且值得深入研究的?3. 如果已經有人做過了,他的研究結果為何?4. 其他的學者對他的研究結果是贊同還是懷疑?是支持還是反對?5. 或是雖然這個主題有人曾做過,但是其中有某部分相關的領域仍是保留在未解答的狀態,值得再加以深入分析;6. 或是某學者的研究理論頗受重視,卻未曾應用於某其他領域,值得安排實驗去驗證其理論的可行性。簡單的說,就是從目前能找到的文獻中,瞭解之前的研究者對相關主題曾有什麼發現。

以上這些問題或假設,透過對這個主題的相關研究現況瞭解,對自己接下來的研究會有較完整的構圖。在這階段,既然是討論各門各派學者對某研究主題的觀點,必然要引用(Cite)學者的文章或研究結果來加以說明。

 

引文(Citation)有以下幾種目的:

1. 支持欲研究主題的假設;2. 印證已研究過的結果;3. 顯示不同理論間的矛盾;4. 或凸顯尚待進一步探討的需要。引用的時候,必須尊重原研究者的研究結果,因此一定要註明引文的作者及年代。

 

王馨怡:期末題目(暫定):北美華人之唐人街飲食文化初探

 

唐人街(Chinatown)又稱華埠或中國城,日本稱中華街,是指華人地區以外的其它國家的城市裡華裔人士聚居區。唐人街因歷史因素或特殊國情在東亞、東南亞、澳洲和北美洲皆十分常見。唐人街最早在19世紀的美國和加拿大形成。當時,由於歧視性的土地法規嚴禁華人等有色人種介入土地買賣市場或僅準許華人在特定區域購買土地,從而形成了第一代華人移民的聚居區。唐人街之形成,乃因為早期華人移居海外,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群,在面對新環境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故此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證。

 

在北美的唐人街經常可見餐館林立,而餐館和洗衣店即早期華僑的主要營商行業。一些歷史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於大城的舊區,環境會較為擠迫,治安和種族問題亦是某一些華埠要面對的問題。一些唐人街亦出現華人人口遷離、人口老化的現象。隨著種族歧視的觀念消失,半世紀以來,各國政府紛紛開放參政權於華裔,使華人的地位在外國趨於公平,在西方國家新一代的華人移民和當地土生土長的華裔人士由於高科技、企管和專業背景,許多家庭甚至於有經濟能力在高級住宅區居住。北美以及澳洲很多大型都會區更已進入「後唐人街」時代,即唐人街外的華人人口和商業活動已遠超過原唐人街,而且華人人口和商業活動不再是聚集在某個社區,而是在市郊多個相鄰社區裡,散居在主流或其他少數族裔當中。這次的期末報告想探討北美唐人街的飲食文化,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華人也不例外,從俗語「吃飯皇帝大」這句話,就充分顯示出華人對於吃的重視!藉由飲食文化的角度去看華人移民的過程。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