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3 研究方法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01-「研究構想」與研究計劃 研究方法 人文社會學科綜合研究方法
楊聰榮 應用華語學系 海外華人研究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際與僑教學院
時間:2013.03.26 (二)
地點:臺師大 梁實秋故居(臺北市 大安區 雲和街11號)
活動網站:http://overseachinese2013.blogspot.tw (目前已更新)
12:30-2pm Studying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Intersection of Area Studies and Ethnic Studies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胡其瑜教授 (Dr. Evelyn Hu-DeHart)
2-4pm 梁實秋故居導覽、茶敘、學術交流
4-5pm 新華僑華人概念下的中國大陸新移民與臺灣移民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湯熙勇博士
5-6pm 方言群認同之外-戰前新加坡金門人鄉團組織的 分類意識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江柏煒教授
陳妙麗:訪談法心得
這過去數十年間訪談在教育學和健康科學領域已成為一個 普遍的研究方法。在今日的社會科學中,質性訪談得到應有的重視, 它被視為一種研究方法來施行,並有越來越多關於如何進行訪談研究的方法論文獻探討。訪談是一種對話,不過在訪談過程中應該有倫理尊重之間,訪談也是一種專業的互動,最重要是訪談目的和內容,訪談可以是一種強而有力且能做出有價值的 研究之方法。人際間的相互關係,隨著故事的推展以及新洞 見的產生,對於訪談互動的雙方而言都極具報酬。
關於三個訪談是研究對象生活世界的重要議題,例如 學校的評分制度、學校領導制度的變革、以及悲慘的郊區生 活條件。 閱讀內容我最喜歡 蘇格拉底他是一位很偉大,很有智慧的羅馬哲學家。
鄒瓊美06-調查研究系列 面訪實務
本週研讀調查研究系列,作者游清鑫、鄭夙芬、陳陸輝老師所著《面訪實務》第七章到第十三章內容。由其章節標題可見內容主要是討論執行研究調查問卷工作方式及細節注意事項等等。
任何一個研究計畫其工作是必須調查比較的需求,傳統的方式當然是以問卷為主,要資料搜集來源,派訪員執行與受訪者見面是常見方式之一,研究計畫的主導者從挑選訪員等開始一連串的準備事項,訪員與督導的招募、訓練、福利、報酬及各式研究所需工具用具包含錄音設備等作業的規劃執行,本書有舉例及樣本可供參考。再談進階方面是提及督導的職責功能,督導如何完成訪員報告的複查,以確認重要性、真實性、計畫工作研究小組訪員所搜集的資料報告彙整等等,重要細節本次課程講義中皆清楚敘明。
另外有篇文章是韋伯文化網路試閱版《訪談研究法序論》,全篇分成三個段落分別為三段訪談篇章、歷史與社會科學中的訪談研究及方法論與倫理議題。首段說明談話互動的基礎理論,及訪談案例。第二段提及前人文獻取得方式演進,到現今「訪談」還是在研究工作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因素之ㄧ。第三段討論訪談方法演進形式改變及其訪談論理重視的描述。
曾家安:訪談研究法
質性訪談提供給我們一個瞭解研究對象生活和內心世界的途徑,而「研究對象用自己的話語來描述他們的活動、經歷和觀點」,像是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也是建基在和他的病人進行的治療訪談之上,此外,還有教育學家皮亞傑、管理學界赫赫有名的霍桑實驗和許多的廣告策略,原來都是採用訪談研究法的重要實例呀!
在這幾週以來,我也發現各種關於研究方法篇章之中,都會很強調研究倫理的重要性,而訪談研究法也不例外,比方說研究者要保持客觀中立,不要透露自己對於詢問議題的立場,還要懂得拿捏社會距離標準的技巧,不可讓研究對象覺得自己的界線被冒犯等等,另外我覺得對於訪問者來說,「我如何分析訪談?我的詮釋會不會只是個人主觀的想法?我能確定我確實瞭解研究對象真正的意思嗎?」也都是非常大的挑戰!尤其是當與訪問對象在語言或文化上有溝通隔閡的時候,我會不會只是一廂情願地自以為瞭解對方的意思,但其實是誤解了對方呢?
允澤:研究方法教材訪談法閱讀心得
訪談法,是質性研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執行研究工作時,訪談法往往需要搭配有量化過的數據與資料來實施分析才能有效率地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時,訪談法不管是質性還是量化研究都必須要來搭配使用。
王馨怡 研究方法課程 06 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質性訪談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廣泛運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之一,主要著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受、生活與經驗陳述,藉著與受訪者彼此的對話,研究者得以獲得、了解及解釋受訪者個人對社會事實的認知。質性研究收集資料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訪談。訪談的定義,根據形式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主要是「研究者與受訪者面對面的語言交換,企圖使受訪者表達他們的意見或認知等資料;簡言之,訪談是ㄧ種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訊的方法。」以下有六點最常見的訪談方式:
1.結構式訪談:通常最常被用來作調查獲民意測驗,也稱標準式訪談或調查式訪談,有一致性的問題及順序訪問。缺點是問題會較無彈性,受訪者無法有充分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
2.半結構式訪談:研究者利用較寬廣的研究問題作為訪談的依據,導引訪談的進行。
3.非結構式訪談(開放式):著重於研究者和受訪者的互動情形以蒐集資料。
4.群體訪談:研究者設法使一群受訪者聚集一起為共同的研究主題而彼此對話討論,分享意見,尤以強調政治性的議題最明顯。
5.深入訪談:研究者與受訪者面對面重複的交互作用,了解受訪者本身語言、生活和經驗等觀點,通常以結構式或開放式的研究問題為主,以真實互動之經驗,建立理論。
6.焦點團體法:研究者選擇理想上的團體成員和異質性團體,針對特定議題,在不同的面相上進行討論,意見交流。研究者要掌握三點注意事項:(1)地點:接近參與者的工作或居住地。(2)環境:選擇舒適、空間大小適中、背景佈置單純,不易使人分心。(3)成員:年齡、性別等,團體上的成員式平等的狀況下,進行輪流訪談,讓每位成員都有發言機會。
訪談時最好要錄音錄影,記錄其過程,當訪談完結束後,透過逐字稿的書寫,將受訪者非語言溝通、手勢及行為寫入逐字稿之中。透過熟讀受訪者的回答記錄感想、評註受訪者表達之重點或關鍵字。最後需注意,質性研究方法舍計與量化研究方法不同,資料分析也要採取不同的方式,不應以量性資料來進行質性資料分析,因而造成研究設計上邏輯的錯誤。
柯玨如:訪談研究法緒論
現在的電視也常常可看到訪談性節目,除了他已變成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外,在這類的談話性節目和其他性質的節目比較下,可感覺它是比較嚴肅、正經的,有時甚至提供了某些訊息想讓觀眾知道,或許這正呼應了〈訪談研究法緒論〉中所提到的,訪談是一種對話,也是一種「專業」的活動,超越日常對話的自發性觀點,具有獲取受檢驗的知識性目的。
〈訪談研究法緒論〉中也說到深度訪談和民調專家所詢問的問題方式不同,深度訪談的研究者有時為了要追根究柢所要的答案,就不能表現事不關己,就如同在課堂上旁聽的姊姊講的,有時研究者的態度,會讓受訪者感到不受尊重,那麼對於研究者所提的問題也就不會那麼侃侃而談了。
而在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老師的〈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中提到一點,面對面的訪談,比其他調查方法的回覆率高,只是研究過程的信度與效度常被質疑,因為研究者通常和受訪者建立彼此信賴關係,對研究客觀性會造成影響,這讓我想到老師上課所提到的,有時訪談是需要多次拜訪受訪者,關係的建立是必要的,加上姊姊所說的,與研究者的關係其實是會影響到他們在受訪時「願意給多少」,所以這之間的拿捏是必然且重要的。
徐智俊:深度訪談法之應用
以往在做節目時,都要訪問特別來賓,一般在電台的訪問,都是很淺層的。訪問人是地物事或活動日期內容,把訊息帶給聽眾。在做電視節目時,特別是人物紀錄片,要深度的訪談,我戲稱要『扒三層皮』,也就是要事先列舉很多問題,有些問題至少問了三次,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訪問,特別是受訪者的生命故事,越細緻越好。一開始我很不習慣,尤其是受訪者談到傷心事,開始落淚;我總捨不得她們傷心難過,後來才知道那時候是真情流露,除了遞面紙以外要繼續記錄,當然有時候自己太投入了也會哭的希哩嘩啦。學習了深度訪談,才知道這些都是過程,不可能一次就成功,當時為何要換地方問同樣的事情,就是要深入,要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角度,不端討論修正自己的問題,獲許在第一次第二次訪問中又發現新的問題。另外受訪者信任真得很重要,一位大部分的人一開始都避重就輕,我也遇過都不說(理)的,直到說對『關鍵字』,用了正確的方法,才打開話匣子。訪談真的是很有趣的事,也很深奧,值得努力精進。
應用在地域研究、族群研究、移民研究、國際研究
康本松:質性研究方法
焦點團體法研究者選擇理想上的團體成員和異質性團體,針對特定議題,在不同的面相上進行討論,意見交流。研究者要掌握三點注意事項:
一地點:接近參與者的工作或居住地。
二環境:選擇舒適、空間大小適中、背景佈置單純,不易使人分心。
(成員:年齡、性別等,團體上的成員式平等的狀況下,進行輪流訪談,讓每位成員都有發言機會。
三 訪談時最好要錄音和錄影,記錄其過程,當訪談完結束後,透過逐字稿的書寫,將受訪者非語言溝通、手勢及行為寫入逐字稿之中。透過熟讀受訪者的回答,進行編碼,記錄感想、評註受訪者表達之重點或關鍵字。
武氏緣
個人作業: 緒論部份
中國於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發生了諸多劇變。人口壓力與嚴重的經濟危機問題導致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的窮困下層階級,積極移民到國外(從廣東,浙江,福建等移出地)。其中主要是商人,漁民,農民,與清朝的亂臣賊子等遷徙至東南亞各國,至越南謀生者眾。因此十八世紀末在越南領土上,華人形成了一個穩定社群。根據史料文獻分析得知,越南東北地區不僅自然資源豐富,戰略位置亦高,由於臨近中國南方經濟中心因此與周邊鄰國往來密切。無論是邊境的安全問題,或東北地區與各國頻繁的經濟交流,此區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越南歷史上便可觀察出此情況,如李朝、陳朝時期,東北地區爲國家的國際港口,為當時東西交商綫的轉運站。阮朝時期東北地區可分爲廣安和海陽兩個部分。這地區有很多優勢,進而吸引不少華人移民工作或定居。
越南東北沿海區域與中國間具有共同海域,所以便於移民,以及促進商品交換。中國十九世紀初,政治和社會的劇烈變化導致大量人民遷移到鄰國。越南是當時最多華僑移民的東南亞國家之一,而且東北部發展完整,東西貿易交流活動繁密,而中國社會秩序不穩定,也吸收了不少中國明末清初移民至此。東北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海產豐富。又因海域地形較為封閉有利於捕魚維生,千百年來人們依賴這片水域維生。並且,東北港市與港口與華僑關係密切且貿易頻繁。阮朝時期對於西方的外國商人具有防備之心,但爲了吸引華僑到此經商定居,卻提供華僑許多優惠政策。
法國人殖民干預越南經濟政治之前,華人為東北地區做出了重大貢獻,使東北地區在十九世紀初,成爲繁榮的商業中心。但除了官方的經濟活動,華僑間大米毒品的走私交易亦頻繁。走私活動造成土匪海盜猖獗,以致於阮朝時期政府對於東北地區的安全問題甚為重視。爲了解決此問題,阮朝對此地區的華僑移民施行多項措施。如成立會館用以管理新移民的同時,還展開許多打擊走私的行動。而東北地區的華僑流動性高,難管理,也影響當時越南國內的經濟與社會。阮朝曾與中國清朝雙方合作以防止雙方邊境的海盜與清匪活動。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