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3    研究方法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人文社會學科綜合研究方法 

 
應用在地域研究、族群研究、移民研究、國際研究

04-「研究動機」與觀察法

 

 

 研究方法

 

楊聰榮 應用華語學系 海外華人研究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際與僑教學院

 

      

柯珏如 曾家安 王馨怡 羅允澤 鄒瓊美 康本松 武氏緣 陳思妤 徐智俊 

 

 

 


     

 

本週主題:04-「研究動機」與觀察法


陳思妤:
「觀察研究法」 

本文的兩位研究者先就身邊的案例闡釋觀察研究法的功能及可發揮效度。我們可以根據既定的研究目的,對現象或個體行為作有計畫與有系統的觀察,並依其觀察記錄,對現象或個體的行為作客觀性的解釋。

 

觀察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以情境可分為自然情境觀察人為實驗觀察,前者又稱田野觀察,是指在自然狀態下,不佳改變和控制的狀態下,受試者較易表現真實的行為;後者是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中進行的系統觀察。

亦可依其結構性劃分,有結構觀察法是指在觀察前有詳細的觀察計畫、明確的具體項目和記錄表格,對於觀察過程進行系統地、有效地控制和完整、全面地記錄;無結構觀察法指研究者只有總的研究目的和要求,或只有一個大致的觀察範圍和內容,沒有詳盡的規劃,因此所得的資料不易進行量化研究,較適用於探索性的研究。

依研究者和被觀察者的關係又分為參與觀察法非參與觀察法或是研究者直接到現場觀察,並獲得具體而初步第一手材料的直接觀察法,以及研究者利用間接的方式請團體中的特定成員代為觀察的間接觀察法

另外,根據研究的取樣,我們可界定時間取樣觀察法事件取樣觀察法,前者需明確界定所要觀察的行為,在時間樣本內觀察記錄其研究的行為,可採有系統的方式,例如每隔30分鐘觀察5分鐘,每天觀察10次,連續觀察一周;或隨機的方式,抽取10個5分鐘做樣本。後者須清楚界定要觀察的行為,必須知道何時發生,並完整觀察此行為的前因後果,通常不是經常性發生的行為適合這樣的取樣方式。

 

   

 

 

柯玨如:謝佳諺 余蕙如〈觀察研究法〉

 

 

 

研究方法課程04資料閱讀心得

 

 

 

謝佳諺老師和余蕙如老師的〈觀察研究法〉與葉重新老師的〈觀察研究法〉中皆依觀察研究的種類將其分為自然情境與人為情境觀察;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觀察;參與和非參與觀察;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而其中的參與者觀察法,周文欽老師的〈觀察法〉中,為了區分研究者的涵義,又將其細分成:

 

〈一〉完全觀察者─不參與觀察對象之活動,其本身角色亦不被觀察者所知悉。

 

〈二〉觀察者就是參與者─不積極參與觀察對象之活動,但其本身之角色被觀察者所知悉。

 

〈三〉參與者就是觀察者─積極參與觀察對象之活動,角色亦被對象所知悉。

 

〈四〉完全參與者─積極參與觀察對象之活動,但其身分不被對象所知悉。

 

 

 

針對參與觀察法,在鍾倫納老師的《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中有一句話「參與的目的是為了觀察,忘記了這點便是走火入魔」,因觀察的主要對象在於被研究者,如果觀察者太過鋒芒畢露,整個發展關係,必會失去原本的焦點,因此研究者該如何適時的表現,觀察到和研究目的最有關係的事項,也是此觀察法的關鍵因素之一。

 

 


 

 

 

陳妙麗:觀察法

 

 
觀察法是質的研究常用方法,也是一種科學方法,英國社會學家莫雪就說過「觀察可稱為是科學研究的最佳方法」。在教育研究方面例如教學觀察就是一鍾人為情境觀察,利用觀察很容易得到教育活動或教育現象的相關資料。
 觀察法的一般步驟有:
    1界定觀察的行為
    2  準備觀察的記錄工具箱
    3 決定觀察的受試者,時間與情境
    4 建立關係人
    5 進行觀察與記錄。
不過觀察研究必須針對研究問題,有周詳的計劃來實施。

 


 

   

曾家安:觀察研究法

  

 

在讀了葉重新老師的〈觀察研究法〉之後,我瞭解到為什麼319日的實務課程,楊老師會希望我們實地走訪一個「異質文化空間」,因為在該篇摘要的第1點就明確地表示:「觀察研究適用於特殊對象」,而且在內文中說明「因為觀察研究即使受試者不合作或缺乏語文能力,也照樣能夠進行」,且也就「唯獨觀察研究利用觀察就能夠蒐集受試者的資料」是故藉由到訪不同文化特色的地域進行觀察,即是符合針對特殊對象從事觀察法的研究練習。

 

而本組的實務課程將前往「泰國廟」進行觀察,因此屬於觀察員親臨現場去觀察受試者行為的「直接觀察」。但是因為怕打擾到寺廟僧侶禪修靜坐,所以感謝錦珠姐姐在事前已與廟方聯繫參訪事宜,這樣看來便是符合「人為情境的觀察」或稱「實驗室觀察」。不過,就觀察法的限制和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言,個人認為最難克服的挑戰點之一,就是在謝佳諺老師和余惠如老師所撰文的〈觀察研究法〉中所提及:如何「將學生訓練程非常客觀的觀察員」,「因為學生本身的判斷能力不足」,再加上每位學生來自的背景經驗均不同,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月暈效應」或「刻板印象」的影響。此外,在周文欽老師編著的〈觀察法〉中,談到「難以控制各有關的變項」,也反映出世事難料的多變複雜性。嗯!祝福大家的實務課程都能順利平安!

 

 


 

 

鄒瓊美04-觀察研究法

  

 

    研讀葉重新老師所著《教育研究法》第七章<觀察研究法>及周文欽老師《研究方法概論》第四章<觀察法>,本週要學習的是做研究及報告時所使用的觀察方法,研究生在做研究時根據其目的及綱要以自身感受和協助的工具去觀察被研究的對象而獲得的結果。

 

    這兩篇文章綱要都很清楚的將研究觀察的種類、方法、步驟等一目瞭然排列開來,其結構讀者很容易比較共通點想必這應該是學界公認的形式,研究者應循其中模式來做研究報告。

 

    針對觀察的信度與效度方面闡述其內容見解,在相同的情境下多次觀察不同的被觀察者,所分析觀察結果的應穩定一致。穩定性越大,一致的程度越高其結果越可靠,經公式演算會得到一個係數,這就是信度。效度是指觀察的正確性,它是一個概念無法直接測得。效度與信度兩者既有區別又有關聯。效度表示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而信度則表示測評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正確和可靠,必須穩定和一致;而穩定和一致,不一定表示正確和可靠。也就是說,高信度是高效度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武氏緣: 田野調查過程中心的: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 觀察法通常有一個過程包括: 觀察準備,進行觀察,進行面談,合併工作信息,核實工作描述。我們組這次通過訪談過程中心得的諸多,從而每一個成員已在觀察,訪問這兩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

 

1、觀察前準備階段檢查現有文件,形成工作的總體概念:工作的使命、主要職責和任務、工作流程。準備一個初步的觀察任務清單,作為觀察的框架。為數據收集過程中涉及的還不清楚的主要項目做一個註釋。

 

2、進行觀察在部門主管的協助下,對員工的工作進行觀察。在觀察中,要適時地做記錄。

 

3、進行面談根據觀察情況,最好再選擇一個主管或有經驗的員工進行面談,因為他們了解工作的整體情況以及各項工作任務是如何配合起來的。確保所選擇的面談對象具有代表性。

 

4、合併工作信息檢查最初的任務或問題清單,確保每一項都已經被回答或確認。進行信息的合併:把所收集到的各種信息合併為一個綜合的工作描述,這些信息包括:主管、工作者、現場觀察者、有關工作的書面材料。在合併階段,工作分析人員應該隨時獲得補充材料。

 

5、核實工作描述把工作描述分發給主管和工作的承擔者,並附上反饋意見表。根據反饋意見有,逐步逐句地檢查整個工作描述,並在遺漏和含糊地方做出標記。召集所有觀察對象,進行面談,補充工作描述的遺漏和明確其含糊的地方。形成完整和精確的工作描述

 


 

 

王馨怡  研究方法課程 04 觀察研究法

 

觀察研究法是在自然的情境下,根據既定的研究目的,對一現象或個體的行為,做有計畫與系統的觀察,依照觀察記錄,對現象或個體做客觀性解釋的一種研究。觀察法主要是透過眼睛、耳朵的感官器官來記錄觀察,換言之以「看」跟「說」來蒐集資料。

 

1.研究觀察法所蒐集之資料優缺點比較:

優點

缺點

(1)第一手資料(現實現地)

(2)情境中的資料

(3)為無法直接取得的資料

(1)難控制其有關的變項

(2)常無法觀察到所欲觀察之行為

(3)無法量化

 

2.觀察法的總類:

結構式觀察:有一定觀察程序的觀察,事先有計畫性的觀察。

非結構式觀察:完全沒有一定觀察程序可遵循或沒有結構的觀察。

觀察條件 

觀察程序 

結構式觀察

非結構式觀察

觀察者角色 

參與者觀察

結構式參與者觀察

非結構式參與者觀察

非參與者觀察

結構式非參與者觀察

非結構式非參與者觀察

 

3.觀察法步驟:

(1)界定觀察的行為:確認觀察目標式什麼。

(2)準備觀察記錄的工具:錄音機、攝影機、相機等。

(3)決定觀察的對象、時間、情境

(4)建立關係:研究中最費時的工作,為讓研究工作活動進行順利,建立與整個觀察活動有關的人際關係。

(5)建立觀察與記錄:快速打字、有聞必錄,不管是奇異少見的現象也要毫不遲疑當下記錄。


 

允澤:研究方法教材閱讀心得04

觀察研究法,其實有個很重要的注意事項不能干預被觀察對象的行動,而觀察者其實要注意不能觀察到變成參與者。

越南戰爭時的美國戰地記者為觀察者,便不能攜帶隨身槍械。否則即是成為參與者。

 

 


 

康本松:觀察法

觀察法是質的研究常用方法,就是一種科學方法,在美國社會學家也有說過「觀察可稱為是科學研究的最佳方法」。

教育研究方面例如教學觀察就是一鍾人為情境觀察,利用觀察很容易得到教育活動或教育現象的相關資料。

觀察法的一般步驟有:

一  界定觀察的行為

二  準備觀察的記錄工具箱

三  決定觀察的受試者,時間與情境

四  建立關係人

五  進行觀察與記錄。

不過在觀察研究必須針對研究問題,有周詳的計劃來實施。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