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9 years, 1 month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3    研究方法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曾家安:〈深度訪問〉

讀了鍾倫納老師這一篇〈深度訪問〉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有些受訪者會「有意迴避某些問題、虛報資料、或恃勢傲慢」,那我覺得我們這一組在上週二前往法身寺訪問泰國僧侶真是幸運!因為師父和寺方人員各個都是笑容可掬、和藹可親,訪談過程也一片祥和平靜,感謝老天爺的神助保佑啊!

不過,我仍好奇思索這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為何受訪者會想要「虛報資料」?當然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會不會也有可能是因為每位受訪者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支持的立場和觀點自然也就不一樣,因此他們只是提供的是不同面向的資訊罷了?事實上並無實質的對錯可言呢?那麼我們身為研究者,又該如何判斷到底哪一位受訪者的訪談內容是否可信?究竟該採納或不該採納哪一位受訪者的說法?因為畢竟先前幾週所讀到的文章中,屢屢再三強調我們做研究要保持中立客觀的立場,而若是採納了甲方的說辭,那麼乙方的見解又該如何看待呢?換言之,我經常在讀過很多資料之後,就會陷入一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迷惘困境裡……。

07鄒瓊美-討深度訪

    本周探討深度訪問要目及技術,當要施作訪問前應當做好準備工作,及背景的了解,如此才能在訪問當中隨機應變,訪談話題可以視當時環境氣氛海闊天空的聊或針對某個議題仔細的聊,以此當錨來圍繞著所需的題材適時切入,氣氛可以凝重亦或隨便,正襟危坐或促膝言笑皆可。

    如上所言雖然訪問空間很廣但也非漫無邊際盲目閒聊,受訪者資料來源是否適合,研究者切勿以自身價值觀來評斷事情,當在蒐集資料階段時只要找出當時做了什麼?為何這樣做?

    至於深訪技術,因人而異,因時制宜,訪談開始實為了營造氛圍可從受訪者興趣及專業著手,亦或週遭環境聊天式談起,如此便會有美好開始,對受訪者言談表示興趣是基本禮貌,話題轉換及收放皆須無痕,某些情形下訪問者需適時提出指示或向受訪者的資料、態度提出挑戰,才能釐清問題癥結以免得到不確實的數據。

    綜上所述,事先準備充足資料,訪談時隨機應變,事後整理內容如此既可完成深度訪談。

 

武氏緣: 深度訪談心得

深度訪談主要是利用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口語交談,達到意見交換與建構,是一種單獨的,個人的互動方式,受訪者籍有訪談的過程的內容,發覺,分析出受訪者的動機,信念,態度,做法與看法等。

所以深度訪談要求訪談者的訪談經驗,瞭解研究問題;對各個社會不同的階級,各個行業有一定的交際經驗。

 

柯玨如:深度訪問

在鍾倫納老師的〈深度訪問〉中裡提到「對對方的言談表示興趣,是最起碼的鼓勵方式」,也就是在跟受訪者進行訪談時,要心無旁騖,不同時做別的事情,並且適時地做回應,這剛好呼應上課時姐姐所分享的經驗,她說曾經有研究者在訪問她時,同時又在做打字紀錄的工作,讓她因此而感覺不受尊重。雖然覺得有時研究者可能因為人力資源的因素,所以要一人身兼好幾職,變成在訪問的同時,還要做很多事,但這樣的情形,有時會造成受訪者觀感不佳,所以這該怎麼辦呢?我想,如果基於研究倫理上,能取得受訪者同意,在訪問時用錄音、錄影的方式,之後待訪問完再回去做後續處理畫,可能是解決方式之一,因為以這兩種方式,可藉由錄音,回去重新聽過當時的訪問內容,而錄影的話,以現在科技技術,也可以從影片中擷取相片,當然在訪問過程時,有可能出現特殊情況,那就另當別論了。

除了態度上要讓受訪者感到誠懇之外,訪談的總時間也要注意,太長的訪談會讓人覺得沉悶、疲勞,最後可能會導致受訪者沒耐性,所以這就回到老師所講的,寧願多次拜訪受訪者,跟受訪者培養關係,也不要一次性地把問題問完。

 

王馨怡  研究方法課程 07 深度訪談

 

深入訪談可以短時間內獲取大量資訊的方法,質性研究當中最常使用的方式。當在深度訪談時很有多必須要注意的事項,像是要先告知受訪者,訪談的目的以及資料的使用方式,這些研究倫理都必須要注意到,這樣研究才會具有真實性的效度與信度。有四項原則:1.無害性原則

質性研究中有很多屬於人類研究領域,國科會將其定義為,以個人或群體為對象,使用觀察、介入、互動之方法或使用未經個人同意去除其識別連結之個人資料,而進行與該個人或群體有關之系統性調查或專業學科知識探索活動。

注意事項 (1)資格能力:小孩和無行為能力者不具備。(2)志願性(3)資訊完全( 4)不要用太專業的語言進行訪問。尊重隱私,研究者有權決定什麼時候和條件下讓他人查看個人資訊等。(1)資料的敏感性(2)研究環境(3)研究結果的公開,注意匿名與機密性以及避免利益衝突

任何研究最基本的倫理責任是保護研究對象的身體、心理和情感健康,當研究結束後,研究者也應向參與者提供專案等更多的資訊,從而導引他們釋放思想、反應或其他任何負面的副作用,幫助他們更加理解自身。總結以上深入訪談和研究倫理的重點,研究者的基本研究態度,主要有四點:誠實、正確、效率、客觀。相信只要遵守這四點,很多研究的阻礙都會迎刃而解。

 

 


徐智俊:深度訪談-結構性訪談法、非結構訪談法和半結構訪談法

 

   這次我們華新街這一組就是利用 結構性訪談法,標準化的訪問,提出的問題,方法和次序都是統一的。但是基於以往的工作經驗,忍不住會臨時加了新的題目,所以正確的說是『半結構性訪談法』,這有幾個特色:                            

    1.結構雖然較鬆散,還是有主題、重點和焦點,不是漫無目的。

    2.雖然事前列問題,但保有彈性,次序是可以更動,也可以臨時加題目。

    3.要使用受訪者聽得懂的語意(或語言、方言)。

 

 在我的訪問經驗中,反而是非結構性的最難,但是如果要收集這樣的資料,就是『跟著感覺走』自然發生,可是自己有研究目標要達成,如何不落痕跡,控制與不控制之間的拿捏是我要學習的。 

 

 

康本松 : 深度訪談心得 
深度訪談主要

一  利用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口語交談。

二  達到意見交換與建構,是一種單獨的。

三  個人的互動方式,受訪者籍有訪談的過程的內容,發覺,分析出受訪者的動機,信念,態度,做法與看法等。 
四 所深度訪談要求訪談者的訪談經驗,瞭解研究問題;對各個社會不同的階級,各個行業有一定的交際經驗。

 

允澤:研究方法深度訪問心得07

深度訪問需要使用開放式問句,來進行對話。開放式問句(open question)和探究(probe)讓對方澄清和探索其想法和感覺,當研究者使用這些線索,他們要的不是從對方那裡得到明確的答案,而是想要對方探索任何進入腦海中的想法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