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8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0 years, 10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鄒瓊美
on June 21, 2013 at 8:06:01 am
 

鄒瓊美:18「參考資料」與詮釋研究
所謂「詮釋的研究取向」就是和實證研究相抗衡的研究取向,舉一研究實例「看看教師的背後」:將62為同學分組進行教學觀察,研究與老師互動的行為,老師在課堂上,學生在老師前面或背後「干擾」或「不干擾」來吸引老師注意的研究。部分學生在老師之前、後的行為不一致,從老師的角度當然看不到學生背後的行為,研究者透過全面的觀察及約談可以了解其行為。在「詮釋的研究取向」將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反應」、第二個層次是「干擾」、第三個層次是「互動」,以一年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學生與老師的相處情形。
當要製作一專題研究,應該量化(實證)研究與質性(詮釋)研究一起進行,研究的資料品質、研究者的表述及歸納分析是詮釋研究的可信度,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文獻之研究、理論之探討及相關資料相關之分析,以及參與觀察法、深入訪談法、個案研究法此乃質性研究亦稱詮釋研究,還有問卷調查法此為量化研究又稱實證研究,以上這些都是詮釋研究該注意的事項。

曾家安:〈教學研究的實證與詮釋〉

在郭玉霞老師的〈教學研究的實證與詮釋〉一文中,對於實證研究與詮釋研究作了詳盡的特色說明與比較如下:

一、  在研究主題方面:實證取向的研究者在開始研究前已經知道什麼是他們不知道的事,因此在事先設計好工具來發現這些他們所不知道的事,而詮釋的研究者在進入實地之前,不知道什麼是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他們所關心的是「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及「這些發生的事對於參與者之意義是什麼」;

二、  在人類社會關係起因的假設方面:實證社會研究者借用自然科學觀點,來假設在人類個體間特定條件下具有固定的、一致的因果關係,因此研究者在觀察人類的行為之後,由研究者推論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判斷被觀察者行為的意義,而非由行動者來界定行動的意義,但詮釋取向的研究者認為人類對於環境中的物質、行為界定其意義並做解釋,並依據這些人類知覺物體真實本質所產出的意見和解釋採取行動,而詮釋研究者尚區別物體的動作是行為,以及行為加上行動者及行動者對象對其意義的解釋則是行動;

三、  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方面:實證取向的研究者認為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應相互獨立,以保持研究者的客觀性,但詮釋取向的研究者認為研究者本身即研究工具,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間的互動,使研究者身歷其境而進一步用參與者的觀點來看整個情境;

四、  在研究情境及方法方面:實證取向的研究情境可能是自然情境或是實驗情境,但詮釋取向的研究情境則一定是自然情境;

五、  在研究方法方面:實證取向研究者經常使用問卷調查、系統的觀察、結構式的訪談和實驗等,主要用統計方法來驗證,因此研究對象大都是代表母群體的樣本。數量須達到某一標準之上,以使研究結果可以推論,使用的研究工具盡量客觀,其項目、內容均於事前決定,而不論使用者為何人,都不影響研究的結果,但詮釋取向的研究詮釋取向的研究者使用的方法通常是手邊最現成的方法,由於人類擅長透過感官來知覺事物,因此和人談話、做長期觀察或是閱讀文獻都是經常使用的方法,且大都無固定的程序或是先決定的項目和內容,乃是隨著研究者在實地的經歷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研究者一面發現問題,一面透過晤談、觀察與文件閱讀來試著回答這些問題,並同時驗證這些答案;

六、  在驗證的過程與方法方面:實證驗取向的研究者多係在現象發生、記錄之後再進行驗證的工作,而詮釋取向的研究者在情境中一邊發掘問題,一邊收集資料並進行驗證的工作,即發現與驗證兩個階段交融、持續且無法截然劃分。此外,究驗證的方法而言,實證取向研究者先成立假設,再透過統計的方法來確定或推翻假設,信度與效度的考驗是每一實證研究的必要步驟,以符合科學的規準,而有些詮釋研究取向學者是用可審查性來取代信度,用可靠性來取代內在效度,以適合度來取代外在效度,也有些學者,仍採用信度、效度,並認為可以採用方法與資料的三角校正來增加詮釋取向研究的內在效度,且內在效度增加的話,外在效度會增加,信度也會隨著增加;

七、  在研究結論在實務上的應用方面:實證取向的研究在於尋找抽象的普遍性,一種必須不計時間、空間和情境等方面變異而能放諸四海皆準的通則,但詮釋取向的研究則在尋找具體的普遍性,在從個案的了解與個案間的比較中,瞭解因時間、空間、情境和人物等變異而速成的現象。換言之,實證取向者關心的是普及性,詮釋取向者關心的是特殊性。另,實證取向之研究結論用意在直接指導實務,告訴從事實務者如何才能達到指定的效果,來達到預期之預測與控來達到預期之預測與控制的目的,而詮釋取向的研究目的在於讓教師瞭解學校生活真實的、微觀的層面,其貢獻是間接的在於使教師瞭解這些層面之後,在面對情境及問題時將有更多的選擇,因為他們看到了較多的可能性及較多的機會。

 


王馨怡:研究方法課程 18   調查法

 

調查法是針對某主題詢問一群人,研究目的是瞭解某一群體的特色,依資料的蒐集方式可以將調查法分為訪談調查與問卷實施調查,研究工具多為測驗或問卷、量表、結構與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等工具。調查法整體而言是經由系統化的程序蒐集樣本,藉以推論研究母群體現象的歷程,社會科學領域中最常見。依蒐集資料的方法調查可分:訪晤調查、觀察調查、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一種發掘事實現況的研究方式,最大的目的是蒐集、累積某一目標族群的各項科學教育屬性的基本資料,可分為描述性研究及分析性研究兩大類。在決定是否採用問卷法作為研究工具,應考量是否能順利達成研究目標以及注意研究樣本在問卷上的配合度,另外,問卷調查也有其優缺點,檢視其特性配合研究主題,方能達成其目標。

 

問卷調查的實施過程可分為七個過程:1.確定擬探究的問題。2.蒐集相關文獻。3.詳細開列擬調查和探究問題細節。4.確立研究的理論架構或基本概念架構。5.設計研究過程和研究工具。6.實施問卷調查。7.處理分析和解釋資料。

 

問卷調查結果的處理與分析,就回收問卷而言,應檢視無效、有效問卷然後編碼輸入電腦做處理。另外也應考慮回收率的問題、問卷的信度及效度,做推論時及解釋應注意顧及問卷調查的極限。

 

鄒瓊美:18「參考資料」與詮釋研究

    所謂「詮釋的研究取向」就是和實證研究相抗衡的研究取向,舉一研究實例「看看教師的背後」:將62為同學分組進行教學觀察,研究與老師互動的行為,老師在課堂上,學生在老師前面或背後「干擾」或「不干擾」來吸引老師注意的研究。部分學生在老師之前、後的行為不一致,從老師的角度當然看不到學生背後的行為,研究者透過全面的觀察及約談可以了解其行為。在「詮釋的研究取向」將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反應」、第二個層次是「干擾」、第三個層次是「互動」,以一年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學生與老師的相處情形。

    當要製作一專題研究,應該量化(實證)研究與質性(詮釋)研究一起進行,研究的資料品質、研究者的表述及歸納分析是詮釋研究的可信度,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文獻之研究、理論之探討及相關資料相關之分析,以及參與觀察法、深入訪談法、個案研究法此乃質性研究亦稱詮釋研究,還有問卷調查法此為量化研究又稱實證研究,以上這些都是詮釋研究該注意的事項。

 

 

 

 

柯玨如:研究方法心得18

 

        透過周文欽老師的《研究方法概論》中,更加了解調查法為最常用來蒐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而依資料的實施方式可分為「訪談調查」與「自我實施調查」兩種,其中「訪談調查」透過有目的的對話和蒐集資料過程,又可分為「面對面訪談調查」和「電話訪談調查」;而「自我實施調查」則是指將問卷直接交給受試者自行填寫問卷的資料蒐集調查法,並可分為「團體現場調查」與「郵記調查」。

 

        調查法的優點在於(一)可以蒐集多樣本的資料、(二)可以同時探究許多變項間的關係、(三)實施過程富有彈性;但缺點則為(一)研究結果易受預設立場影響、(二)常誤解變項間的關係、(三)無法掌握受試者真實的反應、(四)難以了解整個事項的來龍去脈。

 

        因此研讀完周文欽老師的〈調查法〉,讓我想到這些優缺點是否或多或少和科技與時代的演進有些許關聯,尤其是現在隨著網路的發達,在蒐集問卷的過程中較過去感覺上容易的多,但也因為缺乏面對面的對談,而造成了一些缺失。


 

允澤:研究方法教材閱讀心得18

調查法是通過收集測試的相關資料文獻進行分析、比較來了解其內心想法的方法。調查法的形式是具有多種樣態的。為了達到目的,訂定計劃全面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資料,並作出分析與整理,並得到結論,就是調查法。可以全面把握當前的狀況,也可以顯示存在的問題,為之後進行的研究提供觀點和論據。

有三種樣態:訪談法、問卷調查法與電話調查法。

 


陳麗妙期末研究構想:外籍配偶在台生活適應問題與建議 

 

閱讀書籍:

  1. 外籍家庭看護工在台灣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印尼看護工為例
  2. 臺北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
  3. 臺北縣外籍配偶家庭及社區生活適應之研究
  4. 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5.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之調查研究

 

綜合評論:

        隨著國際化與資訊發達,臺灣地區近二十年來男女比例失衡與婚姻坡度等社會現象,促使國際通婚頻繁,而中外聯姻人數中,又以東南亞外籍配偶婚嫁來臺的人數最多。根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1002月統計,目前在台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已達446143人,已占台灣人口數達1.9%。而外籍配偶離鄉背景,需要迅速融入臺灣社會,希望來臺的家庭生活幸福和樂,降低各種足以衍生社會問題的各種相關因素,已成為政府、非營利組織與外籍配偶家庭相當重視的課題。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外籍配偶生活適應問題並不會因「年齡」、「國籍」、「教育程度」、「語言能力(讀、寫)」、「宗教信仰」及「來臺前跨文化課程經驗」而有所差異,其適應問題會因「來臺時間」、「是否工作」、「婚前認識時間」、「家庭收入」、「語言能力(聽、說)」、「跨文化課程之經驗(來臺後)」、「與家人同住」有所差異。而來臺時間「未滿一年」者比「一至三年」者有較好的適應關係,發現「未滿一年」正處於所為的「甜蜜期」。此時期個體被新文化迷住並對其文化的新奇性感到興奮,並對所見所聞產生興趣。「一至三年」者則處於「文化衝擊期」,此時期外籍配偶對於過去的迷戀開始覺醒,並在心態上產生許多不確定性,產生焦慮、挫折。

        因此有此可見,針對來臺之外籍配偶需於來臺後一年內讓其持續參與跨文化課程並持續追蹤與關懷其適應情形,使外籍配偶減低「文化衝擊期」所產生的焦慮及挫折,提早進入「調適期」,調整適應新環境。而針對外籍配偶之家庭居住狀況,給予適時的輔導,減少婆媳問題與外籍配偶之自卑感及挫折感,並透過丈夫及輔導人員的陪伴,增加外籍配偶在台社會支持,形成對於臺灣之歸屬感及認同感。而外籍配偶個人特質與生活適應達顯著正相關,個人特質(開放學習性、嚴謹自律性、外向性、和善性、情緒穩定)越好,來臺後生活適應越好。因此鼓勵外籍配偶參加「新移民中心」、「生活適應輔導班」及「識字班」有助於生活適應。

        根據以上資料收集,未來可向生活適應輔導班課程及跨文化課程內容規畫之方向進行發展,內容規畫可從臺灣在地文化進行介紹,並結合在地衛生所人員及居住十年以上之外籍配偶進行台灣文化介紹,透過小團體討論生活經驗談分享,讓初來台外籍配偶擁有請益與詢問的同胞,建立信任的夥伴關係,以提升對其生活的社會支持及認同度。另於課程中加入生活基礎會話,使其能盡快學習新語言,增加與家人及社會之溝通能力,提升生活滿意度及促進生活適應,建議此跨文化課程時間為來臺後一年內執行,並盡可能安排社工進行關懷與追蹤,以瞭解適應狀況,給予適時的關懷與支持。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